西北高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招聘 > 西北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5-07-22 点击数:
  • 一、招聘岗位及待遇


    (一)领军学者:取得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产出重大理论创新或技术突破,推动国防进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高层次创新团队、国家创新基地和学科建设中发挥领衔作用。相关成果被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或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奖励;承担国家重大教学科研任务、获得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等。

    QQ20250722-094745.png


    (二)青年拔尖人才:具有博士学位,身心健康,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获得学术界同行认可。分别设置青年拔尖人才A岗、B岗、基础研究岗、校企联聘岗。


    青年拔尖人才A岗

    QQ20250722-094842.png

    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享受不低于青拔A岗待遇)

    QQ20250722-094907.png

    青年拔尖人才B岗

    QQ20250722-094926.png

    校企联聘青年拔尖人才

    QQ20250722-094940.png


    (三)青年优秀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身心健康。已在相关领域取得明显业绩,学术水平居同龄人前列,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研究方向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具体待遇及岗位情况为:

    QQ20250722-094953.png


    (四)博士后:具有博士学位(一般在取得博士学位3年内),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身心健康。已在相关领域取得明显业绩,具有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招收类别:学科博士后、项目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后、医学交叉博士后。具体待遇及岗位情况为:


    QQ20250722-095005.png


    二、学院简介


    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前沿院”)是国内高校成立最早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学术特区。十余年来积极探索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汇聚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各类人才占比超过50%。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经过十余年建设,前沿院已建成了价值上亿元,面向化学、材料、计算、生物、物理、工程学等领域的一流多学科交叉院级科研平台,全面支撑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学院与分析测试中心、微纳制造中心、医学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深入合作,形成了全面满足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大型共享实验平台。学院现有陕西省新概念传感器及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引智基地、新兴存储与传感器件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关键材料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电子材料化学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光电磁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的研究平台,全面支撑学科的发展。


    作为国内高校学科交叉研究与探索改革的开拓者之一,前沿院坚持“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的理念,着力打造“大交叉、大融合”学科高地,让每位教师充分享有学术发展的空间和自由,激发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科技奖励、《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重大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前沿院引领基础研究、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是新形势下学科交叉的核心载体、新兴学科的孵化器、人才引进的蓄水池、人事改革的试验田,在化学、材料、计算、生物、物理、工程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成立前沿能源、先进电子、医工交叉、基础科学等多个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基础研究,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和未来技术研究的高地,引领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三、招聘领域


    (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围绕但不限于智能材料、精准化学、分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开展跨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方向一:智能材料领域


    开展智能材料、仿生材料、复合材料、超材料、磁性功能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开发柔性与软体机器人技术;开展材料计算与人工材料设计等领域研究工作。


    方向二:化学、物理交叉领域


    开展表界面基础研究、流体操控、仿生催化、绿色化学、AI化学、功能高分子化学、功能配位化学、连续流动化学、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固氮与转化、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分析化学、质谱与光谱分析技术、测序化学、环境与生态化学等研究。


    方向三:人工智能


    开展生物医学图像分析、高通量数据处理与智能算法开发、多模态数据挖掘与智能解析、人工智能驱动的疾病诊断与精准医疗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前沿能源研究中心


    面向碳中和与碳达峰,聚焦能源材料、能源化学等研究方向,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方向一:能源材料


    开展电化学能源材料,光电、热电、磁电、储能相变等能量转化材料,能源催化材料,能源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方向二:能源化学


    开展氢能源化学,生物质能源化学,能源的化学转化机制,载能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等方面研究工作。


    (三)先进电子研究中心


    围绕后摩尔时代电子领域,聚焦关键电子材料、泛半导体芯片制程、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等研究方向。


    方向一:关键电子材料


    研发芯片制程关键材料、芯片与传感器关键材料,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关键工艺与建模;开展分子磁性材料、低维材料与量子材料、印刷电子材料及其墨水化技术,以及第三代半导体高质量材料制备技术、器件外延技术、芯片工艺技术、电路集成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


    方向二:泛半导体芯片制程


    研发半导体制程工艺技术、新兴电子打印技术、巨量转移技术,研发异质异构集成技术、互连技术,开展芯片封装与热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方向三: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


    研发柔性显示与智能窗技术、可穿戴电子技术、可植入电子技术、智能蒙皮与电子皮肤技术,开展柔性电子集成控制、人-机器人-电子器件融合与交互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医工交叉研究中心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脑科学、肿瘤免疫治疗、合成生物学、微纳加工与光电器件、高端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等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方向一:脑科学


    开展脑图谱绘制、脑功能映射与脑机接口技术,神经信号控制接口技术,开展生物响应磁共振造影剂开发与分子和细胞神经成像技术,研发微创神经电极及其神经义肢与运动代偿技术等。研发神经细胞与脑组织的时空多组学测序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算法等。


    方向二:肿瘤免疫治疗


    研发过继性T细胞疗法、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药物,开展基于基因编辑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基于肿瘤新抗原的肿瘤疫苗和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等。


    方向三:合成生物学


    开展生物大分子检测用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基于定向进化技术的细胞工厂设计与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方向四:自动化检测仪器与分析


    开展生物传感、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算法开发与生物信息分析等研究,研发医学诊断、单细胞时空多组学检测仪器与方法。


    (五)艺术科学与表达交流中心


    中心围绕立足高质量通识教育,加快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艺术求新与科学想象并重,强表达交流能力和高人文艺术素养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开展音乐智能与认知、艺术信息工程、人文媒体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等多个学科方向交叉创新研究,聚焦音乐智能量化与计算、音乐脑科学认知、音乐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


    (六)中医药复杂性研究中心


    以中医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最佳样本,引入复杂性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开辟数学中医学新路线,挖掘中医隐含的数学结构。以大模型、图像识别等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中医进行研究,逐步建立依赖数学解释、依靠数学指导的现代化中医新范式。


    方向一:可解释中医理论


    以数学理论、物理模型为手段,开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解释研究,挖掘中医理论中的科学属性等方面的研究。


    方向二:中医人工智能


    研究中医药与大模型、大数据、图像识别、先进传感等新一代技术的交叉融合,开展中医大装备、中医大模型等中医现代化技术研究。


    方向三:中药材检测


    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药材品质、活性成分快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经典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分析验证,中药加工工艺中的有效成分实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七)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研究院


    研究院面向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分子材料创新、激发态研究和CBRN(Chemical/Biological/Radiation/Nuclear Weapon)传感器研发优势,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打造多学科跨领域专兼结合的国际化研究人员队伍,创新研究范式,通过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繁荣学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方向一:分子材料与传感器


    致力于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不断探索科学的新边界。研究方向包括新概念传感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方向二:新概念光电转化器件


    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光学梯度材料、光电梯度材料及太赫兹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致力于探索新材料的科学原理,开发其创新应用,为科技产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研究方向包括光学梯度材料及器件、电磁梯度材料及器件以及太赫兹材料及器件。


    方向三:前沿技术研究


    聚焦于未来技术的基础研究,致力于开拓科学前沿,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研究方向包括未来技术的基础理论、前沿科学的拓展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


    四、应聘方式


    有意向者请将简历发至学院联系人邮箱,与学院达成申报意向后,将有专人指导协助申报人开展后续工作。


    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含教育、工作经历、联系方式),主要学术成果(论文、项目、专利和获奖情况等),以及申请人认为其他必要的内容。


    联系人:李惠昊、曹傲


    联系电话:029-88965312;029-88965133


    邮箱:lihuihao@xjtu.edu.cn;ao0611110225@163.com


    地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9号巨构


    如需了解更多前沿院科研团队信息,请访问学院网站:https://fist.xjtu.edu.cn/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期待您的加盟。



Copyright@2022-2024 hgjobs.net 北京谷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